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频发,犯罪手法层出不穷,严重侵害了公众财产安全与人民的合法权益,也使金融安全防线受到冲击与考验。农村地区群众防诈意识相对薄弱,信息获取渠道有限,更容易成为诈骗分子的目标,农村中小银行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肩负守好人民群众“钱袋子”的使命和责任。近日,《中国农村金融》对话多位从业人员和专家,共话如何做好反欺诈管理,以智能风控筑牢风险防线。
天津农商银行副行长、首席信息官李鹏分析,涉及电信网络诈骗的账户主要有受害人账户、涉诈账户、洗钱账户和取现账户四种类型,其中对涉诈账户的识别能力是银行面临的首要挑战,为此,天津农商银行构建起集事前预警、事中拦截、事后监测于一体的智能化反诈模型监测体系,贯穿电信网络诈骗可疑账户上、中、下游全交易流程,模型准确率已达95%以上,大幅度提升了风控的精准性与响应的及时性。
安徽省联社运行管理部总经理田绍新同样认为应提升智能风控水平,持续优化大额涉案预警模型和异常行为监测模型,推进企业级反欺诈平台建设,建设客户级风险画像、专家模型、行为评分模型、机器学习模型等体系,全面提升反欺诈防控能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湖北省联社运营服务部总经理陈皓强调,农村金融机构要驰而不息做好数据治理工作,改善基础数据质量,变数据短板为新质资产,为反诈工作提供坚实基础。在具体做法上,行内各系统间应开展客户信息对账,整合完善客户身份信息,并引入第三方数据进行逆向校验和补充,不断提高信息准确度。
农信机构网点数量多、账户规模大,且客户结构多为县级以下农村地区人员,在当下单纯以涉案账户数量排名的考核机制下,反诈难度和压力大。河北省联社市场拓展部副总经理石利广提到,河北省联社积极学习借鉴大行科技“智慧”,从农总行引进智能反欺诈风控系统,目前已对接柜面、POS、ATM、手机银行等14 个业务渠道,丰富反诈规则共411条,建立模型指标39种,实现账户黑灰白名单分类管理和高风险交易事中阻断的功能。
在“资金链”治理方面,上海农商银行运营管理部副总经理朱慧娟分享了上海农商银行的实战经验,一是加强科技赋能,构建包括电信网络诈骗风险监测平台、资金链治理拦截机制等的智能风控体系;二是强化源头管控,严把账户开立关口和存量账户治理;三是深化联防联控,加强警银协作和银行间信息共享,并探索与通信运营商、电商平台、支付机构的合作;四是优化流程机制,完善紧急止付和快速冻结流程,健全客户沟通处理机制,探索设立保障机制。
恒丰银行数据资源部副总经理任晓炜提示,当前金融机构在反诈工作中出现取款流程繁琐、“一刀切”、风控模型不精准、告知义务履行不到位等问题,易形成舆情。他提到,反诈工作既要堵截风险,又要防止误伤客户。金融机构应健全舆情应对机制,完善反诈系统和风控模型建设,统筹优化客户服务,坚持源头治理,在完善尽职调查的前提下设置白名单机制,避免重复管控。
邦盛科技资深业务专家陈浩认为,电诈模式经历了从账户买卖,到账户出租,再到账户诈骗的变化,作案手法不断升级和复杂化,当银行强化对高频大额交易的监测与管控时,犯罪分子可能会转向采用“低频低额”的交易策略来逃避银行的风控系统。他表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智能风控起到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应建设涵盖账户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体系,搭建“流批一体”反电诈资金链治理框架,建立基于“三道防线”的纵深防御模型体系。
邦盛科技实时智能技术研发中心专家吴伟建议,一方面,升级监测思路,结合行为数据和入账数据,提升规则识别精度,渠道侧阻断首笔出账交易,建设贷方监控模型,加大首笔涉案资金入账后的拦截力度。另一方面,开展事前动态评级,将个人账户进行分层分类管理,通过风险模型和价值策略获取对应的风险预测以及日出金预测。
反欺诈是金融机构的“必修课”,立足服务“三农”前沿阵地,农村中小银行还需强化智能风控水平,加强联防联控,打好防诈反诈持久战,构筑起抵御风险的坚固防线,切实守护好农村地区的金融安全与人民财产安全。